地点
人物库
僧神迥隋末唐初 566 — 630年7月1日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里贯、俗姓皆不详。
幼出家为僧,住越州大禹寺。
代宗宝应初,谒左溪玄朗,习天台三观,颇得其旨。
能诗文,辞笔宏赡,为时所称。
宋高僧》卷二九有传。
全唐诗》存断句2,小传则据《续高僧传》卷一五,误为太宗贞观间同名之僧。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俗姓田
冯翊临晋人
弱龄舍俗问道四方。
虽广融三藏而以大论著名。
尤善辞章。
既序引注解群经。
且有文集四十馀卷。
行世。
每于春首放浪丘壑。
夏则结制京寺禁足不出。
殊怀简傲亦季世之僧杰也。
故时人为之谚曰。
大论主释迦回。
法界多罗一时领。
以其竖义之际。
须英俊三五辈别难。
然后总领而通之。
隋大业十年
召住禅定寺
贞观初
诏入鸿胪以大论训诲三韩僧。
三年遂拥锡游蜀化偃风草。
四年七月一日迁神于法聚寺阇维于升仙桥南。
弟子玄察收其馀烬。
与同学玄究缮塔于终南山仙游寺究为文以铭究颇才藻未立而终。
释神迥
姓田氏
冯翊临晋人
弱龄挺悟。
辞恩出俗。
远怀匠硕备历艰虞。
问道海西包括幽奥。
博采三藏研寻百氏。
年未及冠郁为鸿彩。
虽广融经论。
而以大衍著名。
至于所撰序引注解群经篇章铭论合四十馀卷。
每于春初三月放浪岩阿。
迄于夏首方还京邑
渔猎子史讽味名篇逸调横驰。
颇以此而怀简傲也。
兼以嘲谑豪杰辩调中外。
陵轹伦右誇尚矜庄。
京邑所推侯王揖仰。
又以旬暇馀隙游历省台。
预是文雄。
通名谒对。
或谈叙儒史。
或开悟玄宗。
优游自任。
亦季世纵达之高僧也。
故华壤英俊谓之谚曰。
大论主释迦法界多罗一时领。
以其竖论之时必令五三人别难后乃总领通之故。
怀斯目矣。
大业十年召入禅定。
寻又应诏请入鸿胪
为敷大论。
训开三韩诸方士也。
贞观三年
以正道所归通务为则。
遂拥锡庸蜀流化岷峨
道俗虔虔靡若风草。
法流亹亹所至汪濊。
四年七日一日迁神于法聚寺。
春秋六十五矣。
四众哀恸。
悲其为法来仪未几而终素怀莫展。
益州官庶士俗。
及以同舟列道。
争趋奔于葬所。
素幢竟野香烟蔽空。
万计哀号声动天地。
于升迁桥南焚之。
遵遗令也。
弟子玄察收其馀柩。
以约秦中与同学玄究等。
终南山仙游寺北。
而缮塔焉。
究为其文铭于塔所。
空情贞抱。
素志乐林泉。
颇工篇什。
时会精越学文。
惊其藻锐也。
未立而终。
哀伤才府。
释神迥
未详何许人也。
幼入法流齐庄自任。
节高行峭不恶而严。
晚年慕称心寺大义律师
同习三观于天台宗
得旨于左溪禅师
宝应年中也。
加以辞笔宏赡华藻纷纭。
为朗师真影赞法华经文句序。
冠绝于时为世所贵。
不详厥终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灵润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河东虞乡人俗姓梁
年十三,初听《涅槃经》,即通文旨。
及长,广读各经,义解益深,德行兼善,为海内名僧所重。
太宗贞观八年,召住弘福寺
有《涅槃经》、《摄大乘论》等义疏。
灵润
俗姓梁氏
河东虞乡人
隋仁寿中出家太岳灵岩寺
贞观八年京师宏福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俗姓梁
河东虞乡人也。
家十兄弟。
皆同产。
其间三者愿入道。
父曰。
但习诵观音经。
苟先忆持则听。
执卷从旦至午。
即忆持。
不少忘。
遂获落发。
依灵粲法师兴善寺
年十三禀涅槃。
年十五。
登座。
如宿齿。
仁寿间
诏其师
送舍利于怀州造塔。
徒行相随。
乞食自给。
悉辞去官费。
议者韪其持守。
泰山
灵岩寺副师。
习般舟定。
于时同志五百人
于行坐无替。
顷之受摄论于道奘法师
仍事师。
和尚
而登具焉。
年二十三。
反锡京邑
会智念法师
方弘小论。
又抠衣轮下。
辨相法师者。
学兼小大。
净影寺造摄论疏五卷。
门人五百。
其能竖义者二百。
与徵诘。
始造之。
奋发奇论。
一座叹伏。
行法师尤钦挹。
大业初忽属风疾。
后虽勿药而虚幻之愈益厌。
终南之北。
澧鄠之间。
玉山之下逝。
将与沙门空藏慧琎智信智光等。
游于丛祠野冢。
鬼魅群号族啸之地。
以终其身。
大业十年
诏入鸿胪馆。
教授三韩僧。
并于所居寺。
译经本。
季年。
四海横溃。
有司禁僧。
毋外出。
于是归隐兴善寺西院
自课迄三年。
蓝田感化寺
慧定禅师
沙门志超等。
一食燕嘿。
十五载
时岁荐饥。
宾侣过从。
菽麦共餐。
法会之盛。
虽灵师亦歆羡焉。
唐兴诏任兴善住持事。
以素所托迹。
不敢辞。
贞观八年
诏迁弘福寺
就翻译。
仍职證义
此其大略也。
若其间患难困苦。
皆适有天幸。
不至狼狈。
岂非其善缘所感。
阴相之力耶。
尝以护法罪流欢州。
诏安置洛东。
道俗趋向如初。
疏报京邑
门人云云仆射房玄龄见之叹曰。
词理恳款。
有其名者。
必有其实。
信哉。
讲涅槃七十馀遍。
摄大乘论三十馀遍。
维摩胜鬘起信等论。
不算。
皆有义疏世。
其义疏如摄论之黎耶。
真俗无相无生观等。
特异诸说。
弟子净元嗣
沙门智衍。
其族侄也。
幼承教勖。
善涅槃摄论住蓝田之法池寺。
释灵润
俗姓梁
河东虞乡人也。
家世衣冠乡闾望族。
而风格弘毅统拟大方。
少践清猷长承馀烈。
故能正行伦据不肃而成。
昆季十人秀美时誉。
中间三者齐慕出家。
告子曰。
但诵观音。
先度即当许也。
执卷便诵。
一坐不起。
从旦至中。
文言遂彻。
便预公度。
依止灵粲法师兴善寺
有正行备于别传。
年十三。
初听涅槃妙通文旨。
将及志学销会前闻括悟新理。
便登讲座宣释教意。
部分科宗英秀诸僧。
咸欣其德。
加又钦重行禁。
动静惟安。
不妄游从常资规矩。
所以兴善大德海内名僧。
咸相顾而言曰。
沙弥发踪能尔堪住持矣。
于后深心至道通赡群师。
预在见闻包蕴神府。
当即斧藻人法圭璋解行。
皆统其本支该其成败。
仁寿感瑞怀州造塔。
有敕令往。
官供驿乘随师东赴。
乞食徒行独无受给。
既达河内
道俗服其精通敬其行范。
所有归戒并从于
当即名厉河北誉满京师
泰岳灵岩寺僧德肃清四方是则。
乃杖策寻焉。
既睹副师遂从咨训。
乃习般舟行定。
无替晨昏初经三七情事略疲。
自斯已后顿忘眠倦。
身心精励遂经夏末
于时同侣五百馀人。
各奉行之互相敦励。
至于解坐同行无几。
独节秀出情事莫移。
皆不谋同词敬称徽绩。
时父任青州益都
外祖吴超怀州怀令。
堂祖吴同任齐州山荐令。
姨夫侯援任曹州金乡
润之宗族内外亲姻。
虽经还讲肆游其所部。
事逾行路一无过造。
及生缘背丧。
或有悲慕邀延者。
情若风传。
不往登践。
斯割爱从道。
皆此类也。
有道奘法师
擅名海岱讲摄大乘。
又往寻焉。
时未具戒早飞声采。
周流法席文义圆通。
问难深微称传元宰
预是同席心共揖之。
既承师有本。
即奉以为和上
大戒已后方诣律司。
十地诸经略观文体。
年二十三还返京室。
志念法师正弘小论。
将欲博观智海。
预在听徒。
辩相法师
学兼大小声闻于天。
摄论初兴盛其麟角。
净影寺创演宗门。
造疏五卷。
即登敷述京华。
听众五百馀僧。
竖义之者数登二百。
初从关表创预讲筵
祖习异闻遂奋奇论。
一座惊异侧目嘉之。
登有辩行法师
机论难拟处众高谢而敬惮焉。
虽则负誉帝京。
而神气自得。
或讥毁达其耳者。
曾若不闻。
以道镇心情无喜怒。
末法攸寄诚可嘉焉。
大业初岁风疾暴增。
后复本心更精新业。
又恐报倾旦夕不守本怀。
讲导世流往还烦杂。
遂脱略人事厌俗归闲。
遂往南山之北西极澧鄠东渐玉山
依寒林头陀为业。
时与沙门空藏慧琎智信智光等。
京邑贞干同修出离。
既处丛塳。
鬼神斯恼。
或被推荡偃仆。
或扬声震叫者。
独体其空寂宴坐如空。
诸被娆者皆来依附。
或于深林旷野狼虎处。
试心安止都无有畏。
当遵此务尽报传持。
大业末年不许僧出。
遂亏此行。
乃还兴善托于西院
独静资业一食入净。
常讲涅槃众经。
慧定禅师等。
归依受业率修课。
不出院宇经于三年
结侣渐多行清动众。
僧粲法师
一寺顶盖。
锐辩无前抗衡京国。
乃率诸翘望五十馀僧。
来至法会详其神略。
人并投问玄隐之义。
领宗酬答位判泠然。
咸共欣赏妙符经旨。
尔后誉传价。
众聚从。
既懿业内传。
将流法味。
大业十年
被召入鸿胪教授三韩
并在本寺翻新经本。
并宗辖有承不亏风采。
会隋氏乱伦道光难缉。
乃隐潜于蓝田之化感寺。
首尾一十五载
足不垂世。
离经专业。
众请便讲以示未闻。
春秋入定还遵静操。
沙门志超
抗节禅府。
闻风造展。
遂等宿交。
相师定欣从语默。
时天步饥馁道俗同沾。
化感一寺独延宾侣。
磨谷为饭菽麦等均。
昼夜策勤弘道为任。
故四方慕义归者云屯。
周赡精粗无乖僧法。
共餐菜果遂达有年。
斯诚至德冥符。
兼济有日矣。
以化洽外流道声载路。
兴善本寺敬奉芳尘。
上陈敕使请充寺任。
便不守专志。
就而维之。
贞观八年敕造弘福。
复被徵召。
即现翻译證义须明。
众所详准又当斯任。
至于词理有碍。
格言正之。
同伦糺位。
斯人最上。
京邑释门寔惟僧杰。
隋末在兴善院感魔娆。
定志不移。
冥致善神捉去。
经宿告曰。
昨日魔子依法严绳。
深知累重自感而死。
若此徵应其量难纪。
武德七年时住化感。
寺主智信为人所告。
敕使围寺大显威权。
曰。
山居道心不负物。
贤圣所知计非所告使人逾怒。
忽有大风雷震。
山崩树折。
吹其巾帽坐席。
飘落异处。
人众丧胆遂求悔过。
曰。
檀越有福能感幽灵。
斯之祥徵昔来未有。
使者深愧释然事解。
贞观年中与诸法侣登山游观。
野烧四合众并奔散。
惟润安行如常顾陟。
语诸属曰。
心外无火火实自心。
谓火可逃无由免火。
及火至。
熸馀自敛。
据事以量。
知人难矣。
后住弘福
有僧因事奉敕还俗。
复经恩荡情愿出家。
大德连名同举得度。
上闻天听。
下敕深责投诸南裔。
驩州行道。
于时诸僧创别帝里无非恸绝。
独安然容仪自若。
顾曰。
三界往还由来恒理。
敕令修道何有悲泣。
拂衣东举忻然而趣。
道俗闻见莫不叹服。
寻尔敕追洛东安置。
化行郑魏负帙排筵。
弘阐涅槃十有馀遍。
奥义泉飞惠流河洛。
乃报京邑门人疏曰。
吾今东行略有三益。
一酬往谴。
二顺厌生。
三成大行。
吾有宿累蒙天慈责。
今得见酬则业累转灭。
惟加心悦何所忧也。
愚夫痴爱随处兴著。
正智不尔。
厌不重生。
夫净秽两境同号大空。
凡圣有情咸惟觉性。
觉空平等何所著也。
自度度人俱利之道。
举人出家依道利物。
愿在三有普济四生常无退转。
三益如是汝等宜知。
各调诤根业与善而住。
吾无虑矣。
仆射房玄龄遇之。
称叹累息曰。
大德树言词理俱至。
名实之副诚所望也。
不久敕追还住弘福
居宗扬化。
涅槃正义惟此一人。
然其爰初入道。
奉节不亏持操摄仪。
魁质雄雅形器八尺。
动静温和挺联类。
十三离俗更不重临。
二亲既崩弟兄哀诉。
情守自若曾无动容。
但为修冥福设会千僧。
再度尽京。
施悲田食而已。
至于世情得丧浮艳彫华。
既不附心口亦无述。
时俗往还直知叙对。
皆绝供给随言将遣。
前后所讲涅槃七十馀遍。
摄大乘论三十馀遍。
并各造义疏一十三卷玄章三卷。
自馀维摩胜鬘起信论等。
随缘便讲各有疏部。
而玄义备通颇异执。
至如摄论黎耶。
义该真俗。
真即无性净诸位不改。
俗即不守一性通具诸义。
转依已后真谛义边即成法身。
俗谛义边成应化体。
如未转依作果报体。
据于真性无灭义矣。
俗谛自相有灭不灭。
以体从能染分义灭分能异体虑知不灭。
及资粮章中。
众师并谓。
有三重观。
无相无生及无性性也。
揣文寻旨无第三重也。
故论文上下惟有两重。
舍得如文。
第一前七处舍外尘邪执。
得意言分别。
第八处内舍唯识想得真法界。
前观无相舍外尘想。
后观无生舍唯识想。
第二刹那即入初地。
故无第三。
筌约三性说三无性。
观据遣执惟有两重。
至如本识三自相受熏。
依他性中说有总别三灭。
又四涅槃离合义异。
两处三种熏习体无有别。
诸如此等有异诸师。
存废之旨陈具章疏。
弟子净元。
神睿卓越。
博要之举振绩京畿
讲释经论亟经载纪。
铨辩名理响逸学门。
加以性爱林泉捐诸名利。
弊衣粗食谈玄为本。
元以润之立义。
建志寻求。
转解传风被于当世。
有僧法御。
道定人也。
梦见净元。
两手极大执印凭案。
若有所通。
寤以告之。
正披此义。
即因而遂广。
成王路矣。
沙门智衍。
润之犹子也。
幼携入道勖以教宗。
承明词义深有会击。
讲摄论涅槃。
近住蓝田之法池寺。
统律成匠亟动时誉。
然有法以来。
师资传道其宗罕接。
润之绪。
继美前修亚迹安远。
斯尘难济。
见于今日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慈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新罗国王诸公子也。
金氏。
父武。
林官为苏判异。
贵如中朝一品。
然素谙佛理。
而未有嗣息。
乃造观音经千部。
因致祈祷意。
且曰苟有所出。
将使续慧命
而度生类。
非敢冀以亢家门显祖宗也。
既而其母梦星入怀以娠。
及其娩。
适与先佛同月日。
识者以为瑞。
性聪敏。
小学即能遍览。
稍长益习空寂法。
而世俗念无所蒂芥。
会并丧二亲。
寻麻衣草屦。
遁居林壑。
构小室。
周树荆棘。
坐则悬发梁上。
小困则顿撼钩刺。
辄至醒寤。
所脩白骨观。
日以明利。
而无复昏散二障矣。
俄而王以其次当绍位。
屡徵不为起。
复遣使谓曰。
能起则已。
否将造山手刃之。
曰。
吾宁持戒死。
无或犯戒生。
王闻而愧服焉。
薙落受具。
久之屏绝往来。
粮粒空乏。
时有异乌。
衔果馈献。
亦就掌共食。
每候日中以为常。
然尤愧于无以利物。
尝梦伟丈夫二人语曰。
卿欲何为。
曰。
惟欲利众生耳。
丈夫以五戒法授之曰。
是可以利众生者。
且曰。
吾以悯汝故。
自忉利天来。
语讫而觉。
于是出山仅一月
士女之获授五戒者。
遍国中。
贞观十二年
偕弟子僧实等十馀人。
京师
诏住胜光别院。
共施丰缛。
而或有以其充物动忮心者。
夜闯其户。
则惊悸莫敢前。
旦从悔罪受戒而去。
当是时。
虽生盲者。
则复睹。
以故远近趋附。
日千计。
上以其地非所堪处。
诏徙终南山云际寺
别居嵰崿之上。
以避喧坌。
而鬼神多就受戒。
尝患痍疹。
见受戒神。
为之摩抚而愈。
如是阅三夏
一日有大神。
拥众无数。
皆带甲持仗。
扶金舆而前曰。
慈藏
复有大神。
力拒不许迎。
顷之臭气蓬勃。
一弟子暴卒。
久而稣。
即就绳床。
召众诀别。
悉出诸衣物。
行僧德施法。
忽觉香气。
通畅内外。
是夕梦。
有神报曰。
自今而后。
寿可八十馀也。
十七年
其王上表朝廷。
乞藏还本国。
诏可。
始下山。
诏慰问赐帛二百疋。
用充衣服费。
及诏入内。
赐衲伽梨一领。
杂䌽五百段。
东宫亦致二百段。
仍于弘福寺
会诸大德设斋。
太常九部乐。
度僧八人。
以荣其归。
又请经一藏并像设供仪等。
于是其王以为大国统。
王芬寺。
筑院度人。
以示优渥。
入王宫。
讲大乘论。
又讲菩萨戒本于皇龙寺。
凡七昼夜祥云瑞雾。
覆所讲之堂。
甘露降于林木。
海东戒法之兴。
于斯为盛。
以海东夷俗。
必一𨤲正。
以彷佛华夏。
故儒林梵苑至今可观。
皆是藏之遗志焉。
又圆胜者。
辰韩人也。
贞观初
西游中国法肆。
晚与东返云。
释慈藏
姓金氏
新罗国人
其先三韩之后也。
中古之时。
辰韩马韩卞韩。
率其部属
各有魁长。
案梁贡职图。
新罗国
魏曰斯卢。
宋曰新罗
本东夷辰韩之国矣。
父名武林
官至苏判异(以本王族比唐一品)既向高位。
筹议攸归。
而绝无后嗣。
幽忧每积。
素仰佛理乃求加护。
广请大舍祈心佛法。
并造千部观音。
希生一息。
后若成长。
愿发道心度诸生类。
冥祥显应。
梦星坠入怀。
因即有娠。
四月八日诞。
载良晨。
道俗衔庆希有瑞也。
年过小学
神睿澄独拔恒心。
而于世数史籍略皆周览。
情意漠漠无心染趣。
会二亲俱丧。
转厌世华
深体无常终归空寂。
乃捐舍妻子第宅田园。
随须便给行悲敬业
子尔只身投于林壑。
粗服草屩用卒馀报。
遂登峭隒独静行禅。
不避虎兕常思难施。
时或弊睡心行将徵。
遂居小室。
周障棘刺露身直坐。
动便刺肉。
悬发在梁。
用祛昏漠。
修白骨观转向明利。
而冥行显被物望所归。
位当宰相频徵不就。
王大怒。
敕往山所将加手刃。
曰。
吾宁持戒一日而死。
不愿一生破戒而生。
使者见之不敢加刃。
以事上闻。
王愧服焉。
放令出家任修道业。
即又深隐。
外绝来往。
粮粒固穷。
以死为命。
便感异鸟各衔诸果就手送与。
鸟于手就而共食。
时至必尔。
初无乖候。
斯行感玄徵。
罕有联者。
而常怀戚戚慈哀含识。
作何方便令免生死。
遂于眠寐见二丈夫曰。
卿在幽隐欲为何利。
曰。
惟为利益众生。
乃授五戒讫曰。
可将此五戒利益众生。
又告曰。
吾从忉利天来。
故授汝戒。
因腾空灭。
于是出山。
一月之间国中士女咸受五戒。
又深惟曰。
生在边壤佛法未弘。
自非目验无由承奉。
乃启本王西观大化。
贞观十二年
将领门人僧实等十有馀人。
东辞至
蒙敕慰抚。
胜光别院厚礼殊供。
人物繁拥财事既积。
便来外盗。
贼者将取心战自惊。
返来露过。
便授其戒。
有患生盲。
陈忏后还得眼。
由斯祥应。
从受戒者日有千计。
性乐栖静。
启敕入山。
终南云际寺东悬崿之上。
架室居焉。
旦夕人神归戒又集。
时染少疹。
见受戒神为摩所苦。
寻即除愈。
往还三夏常在此山。
将事东蕃。
辞下云际。
见大鬼神其众无数。
带甲持仗云。
将此金舆迎取慈藏
复见大神与之共斗拒不许迎。
闻臭气塞谷蓬勃。
即就绳床。
通告诀别。
其一弟子又被鬼打躄死乃苏。
即舍诸衣财。
行僧德施
又闻香气遍满身心。
神语曰。
今者不死。
八十馀矣。
既而入
蒙敕慰问。
赐绢二百匹。
用充衣服贞观十七年
本国请还。
启敕蒙许。
入宫。
赐纳一领杂䌽五百段。
东宫赐二百段。
仍于弘福寺为国设大斋。
大德法集。
并度八人。
又敕太常九部供养。
以本朝经像彫落未全。
遂得藏经一部并诸妙像幡花盖具堪为福利者。
赍还本国。
既达乡坏。
倾国来迎。
一代佛法于斯兴显。
王以景仰大国。
弘持正教。
非夫纲理。
无以肃清乃敕为大国统。
王芬寺。
寺即王之所造。
又别筑精院。
别度十人恒充给侍。
又请入宫。
一夏讲摄大乘论。
晚又于皇龙寺讲菩萨戒本。
七日七夜天降甘露。
云雾奄蔼覆所讲堂。
四部兴嗟声望弥远。
及散席日。
从受戒者其量云从。
因之革厉十室而九。
属斯嘉运。
勇锐由来。
所有衣资并充檀舍。
惟事头陀。
兰若综业。
正以青丘佛法东渐百龄。
至于住持修奉盖阙。
乃与诸宰伯祥评纪正。
时王臣上下。
佥议攸归。
一切佛法须有规猷。
并委僧统藏令僧尼五部各增旧习。
更置纲管。
监察维持。
半月说戒依律忏除。
春冬总试令知持犯。
又置巡使
遍历诸寺诫励说法。
严饰佛像营理众业。
镇以为常。
据斯以言。
护法菩萨即斯人矣。
又别造寺塔十有馀所。
每一兴建合国俱崇。
乃发愿曰。
若所造有灵。
希现异相。
便感舍利在诸巾钵。
大众悲庆积施如山。
便为受戒。
行善遂广。
又以习俗服章中华有革。
惟归崇正朔义岂贰心。
以事商量举国咸遂。
通改边服一准唐仪。
所以每年朝集位在上蕃。
任官游践并同华夏。
据事以量通古难例。
撰诸经戒疏十馀卷。
出观行法一卷。
盛流彼国。
沙门圆胜者。
本族辰韩清慎僧也。
贞观初年
来仪京辇遍陶法肆。
闻持镜晓志存定摄。
护法为心。
齐襟秉维城堑。
及同返国大敞行途讲开律部。
惟其光肇自昔东蕃有来西学。
经术虽闻无行戒检。
缘搆既重。
今则三学备焉。
知通法护法代有斯人。
中浊边清于斯验矣。
姓金
新罗国人
其先三韩之后。
东方辰韩国也。
父名武林
官至苏判。
异(北唐一品)享高位。
而无后嗣。
幽忧每积。
素仰佛理。
乃求加护。
广请大舍
祈心佛法。
并造千部观音。
希生一息。
后若成长。
愿发道心。
诸生类。
冥祥显应。
梦星坠入怀。
因即有娠。
四月八日诞。
年过小学
神睿澄简。
世数史籍。
略皆周览。
会二亲俱丧。
转厌世华
深体无常。
终归空寂。
乃捐舍妻子。
第宅田园。
随须便给。
孑尔只身。
投于林壑。
粗服草屩。
独静行禅。
时或毙睡。
遂居小室。
周障棘刺。
露身直坐。
动便刺肉。
悬发在梁。
用祛昏漠。
物望所归。
位当宰相
频徵不就。
王大怒。
敕住山所将加手刃。
曰。
吾宁持戒一日而死。
不愿一生破戒而生。
使者惧之。
不敢加刃。
以事上闻。
王愧服焉。
放令出家。
任修道业。
即又深隐。
外绝来往。
粮粒固穷。
以死为命。
便感异鸟各衔诸果。
就手送与。
鸟于手。
就而共食。
时至必尔。
初无乖候。
常怀戚戚。
慈哀含识。
作何方便。
令免生死。
遂于眠𥧌。
见二丈夫曰。
卿在幽隐。
欲为何利。
曰。
唯为利益众生。
乃授五戒讫曰。
可将此五戒。
利益众生。
于是出山。
一月之间。
国中士女。
咸受五戒。
又深唯曰。
生在边壤。
佛法未弘。
自非目验。
无由承奉。
乃启本王。
西观大化。
贞观十二年
领门人僧实等。
十有馀人。
东辞至
蒙敕慰抚胜光别院。
厚礼殊供。
人物繁拥。
财事既积。
贼者将取。
心颤自惊。
反来露过。
便受其戒。
有患生盲。
陈忏。
后还得眼。
由斯祥应。
从受戒者。
日有千计。
性乐栖静。
启敕入山。
终南云际寺东。
悬崿之上。
架室居焉。
旦夕人神归戒。
往还三夏
常在此山。
将事东蕃。
辞下云际。
见大鬼神。
其众无数。
带甲持仗。
云将此金舆。
迎取慈藏
复见大神与之共斗。
拒不许迎。
神语曰。
今者不死。
八十馀矣。
既而入
蒙敕慰问。
赐绢二百疋。
用充衣服。
贞观十七年
本国请还。
启敕蒙许。
入宫。
赐衲一领。
杂䌽五百段。
东宫赐二百段。
仍于弘福寺
为国设大斋。
大德法集。
并度八人。
又敕太常九部供养。
以本朝经像。
凋落未全。
遂得藏经一部。
并诸妙像。
幡花盖具。
堪为福利者。
赍还本国。
既达乡壤。
倾国来迎。
一代佛法。
于斯兴显。
王以景仰大国。
弘持正教。
非夫纲理。
无以肃清。
乃敕为大国统。
王芬寺。
又别筑精院。
别度十人。
恒充给侍。
请入宫一夏。
讲大乘论。
晚又于皇龙寺。
讲菩萨戒本。
七日七夜
天降甘露。
云雾𩃗霭。
覆所讲堂。
四部兴嗟。
声望弥远。
属斯嘉运。
所有衣资。
并充檀舍。
唯事头陀。
兰若综业。
正以青丘佛法。
东渐百龄。
乃与诸宰。
详评纪正。
一切佛法。
须有规猷。
并委僧统
令僧尼五部
各增旧习。
更置纲管。
监察维持。
半月说戒。
依律忏除。
春冬总试。
令知持犯。
又置巡使
遍历诸寺。
诚厉说法。
严饰佛像。
营理众业。
镇以为常。
又别造寺塔。
十有馀所。
乃发愿曰。
若所造有灵。
希现异相。
便感舍利。
在诸巾钵。
大众悲庆。
积施如山。
便为受戒。
行善遂广。
又以习俗服章。
华中外革。
唯归崇正朔。
举国咸遂。
通改边服。
一准唐仪。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摩罗难陀东晋
释摩罗难陀
胡僧也。
神异感通。
莫测阶位。
约志游方。
不滞一隅。
按古记本从竺乾入于中国。
附材传身。
徵烟召侣。
乘危驾险。
任历艰辛。
有缘则随。
无远不履。
百济第十四枕流王。
即位九年九月
从晋乃来。
王出郊迎之。
邀致宫中。
敬奉供养。
禀受其说。
上好下化。
大弘佛事。
共赞奉行。
如置邮而传命。
二年春创寺于汉山
度僧十人。
尊法师故也。
由是百济高丽而兴佛教焉。
逆数至摩腾入后汉二百八十有年矣。
耆老记云。
高丽始祖朱蒙娶高丽女。
生二子。
曰避流恩祖。
二人同志。
南走至汉山开国。
广州是也。
本以百家渡河故名百济
后于公州扶馀郡。
前后相次而立都。
三韩东南隅海内有倭国。
日本国也。
倭之东北有毛人国。
其国东北有文身国
其国东二千馀里有大汉国
其国东二万里有扶桑国
宋时天竺五僧。
游行至此。
始行佛法此皆海中在。
日本国僧。
往往渡海而来。
馀皆未详。
三韩者。
马韩。
卞韩。
辰韩。
是也。
宝藏经云。
东北方有震旦国。
或云支那。
此云多思惟。
谓此国人思百端故。
即大唐国也。
然则三韩在阎浮提东北边。
非海岛矣。
佛涅槃后六百馀年乃兴。
中有圣住山。
名室母怛(唐言三印山)峻峰高耸。
观世音菩萨宫殿在彼山顶。
即月岳也。
此处圣住未易殚书。
百济乃马韩之谓矣。
宋僧传云。
难陀得如幻三昧。
入水不濡。
投火无灼。
能变金石。
化现无穷。
时当建中。
年代相拒而不同。
恐非一人之迹也。
赞曰。
世之流民。
性多𢤱戾。
王命有所不从。
国令有所不顺。
一旦闻所未闻。
见所未见。
即皆革面迁善。
修真面内。
以顺机宜故也。
传所谓出其言善。
则千里之外应者。
岂非是耶。
然摄机之道。
要在乘时。
故事半古人。
功必倍之。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亡名东晋
释亡名
高丽人也。
志道依仁。
守真据德。
人不知而不愠。
考钟于内。
在邦必闻。
霈然有馀。
厥闻旁驰。
晋支遁法师贻书云。
上座竺法深
中州刘公之弟子。
体性贞峙。
道俗纶综。
往在京邑
维持法纲。
内外具瞻。
弘道之匠也。
遁公中朝重望。
其所与寄声交好。
必宏材巨擘。
而况外国之士。
非其胜人。
宁有若斯之报耶。
且佛教既从晋行乎海东。
则宋齐之间。
应有豪杰之辈与时则奋。
而无载籍。
悲夫。
然彼宋人朱灵期(或作虚)使自高丽
还失济于洲上得杯渡之钵。
齐时高丽未达佛生之事。
高僧法上
周昭之瑞为答。
则高人烈士。
西笑于中国。
䛦取纲要者固不少矣。
时无良史罗缕厥绪为恨耳。
赞曰。
古者三韩鼎峙。
开国称王。
彼佛声光蔑有其兆。
及感应道交。
贤德聿来。
以赴机叩。
易曰。
感而遂通。
天下之故。
顺道有之矣。
始予躬诣所谓兴国兴福。
因有缀文记事之志。
无缘以发之。
今谬承景命。
乃以顺道为传首云(此赞当在顺道传下)。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张敏
简介
三韩人字敬止
刘朝英
黄鹄山志
字千夫三韩人
江夏县事,廉明清慎,捐赀课士,刊有《楚雄编》。
康熙二十二年重修邑乘,以疾卒于官。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韩百谦
简介
韩百谦朝鲜李朝历史地理学家。
号久庵
实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反对事大派学风,提倡实证。
以考据订正大量的传统史事,特别是对解决历来误传的沃沮、匦貊、扶余等的位置和三韩各部落的名称及其居住地等问题起了很大作用,建立了鲜实学派历史地理学体系。
著有《东国地理志》。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湛祐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七
释湛祐字天孚三韩人也,姓金氏
祐甫生,而家燬于火,生孩七月,其父见背。
六岁得危疾,有道人踵其门,手拈一丸纳之口中,疾寻愈。
道人复来,谓其母曰:“此子空门法器也,勿久留。
”年十三,入燕山广济寺落发,师事恒明
未几,母亡,哀毁甚。
久之,豁然曰:“吾有以报母矣。
”于是,恪守经训,究心义解。
受具戒后,手书《华严经》一部,忽有省,乃发足南游,遍参江浙诸方,与灵机观问答契合。
复至京口鹤林寺,时天树植弘法兹山,道风甚炽,因留居之,深入阃奥,遂授衣偈。
而都门檀护有启请归广济,至乃别筑一室,深自韬晦,凡诸名刹祈请开筵者,卒不一赴。
室前种枣树一株,甚赏爱之,久之树枯,别种一树,人多不识,或曰桐也,以其叶相似耳。
康熙甲戌冬,翠华幸临,坐别室中,见此树扶疏,因指问之,曰:“人谓之桐,殊未得也。
”时圣祖雅好吟览,颇矜博洽,睹兹奇卉,欲资考覈,详加询采,并及花时色相形状。
悉举以对,盖季春始,花色紫而蓝。
明年花时,车驾复临,即坐花下问侍臣曰:“谶此树否?
”皆莫能名。
帝谓斯树,皮柔质细,枝不旁引,耸翠上出,真异种也。
嘉赏久之。
因得从容言曰:“此树有二,一在圃中,既承睿赏,可并移根上苑,馥㦽仁风。
”帝曰:“福地禅林,赖兹嘉植,此诫勿动,圃中者小,庶可植耳。
”及节届长至,进树畅春园,圃圞青翠,喜动天颜。
凡所赍赐,有御书《金刚经》八部、《药师经》十卷、《罗汉赞》十首、临米芾《观音赞》一首,并特赐帑金寺额,他物称是。
东宫更锡以文徵明遗杖一枝。
时天童祖席有启请继,忽焉示疾,一夕而化。
年五十四,僧腊四十一,建塔玉泉山下。
著有《广济寺志》三卷,并诗文集若干卷,唯志已梓行。
有曹日瑛为之传赞,具详志中。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智檀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四
释智檀字香木晚号肺山姓冯氏汉中人
本儒家子,生有殊姿,方九龄即有志弃家学道。
顶有黑子,大如芡高于粒,有相者曰:此子松顶一珠,必高僧也。
闻之,益自决。
时寇盗充斥,父母继亡,避兵深山,从热病中感观世音见相,膜拜而愈。
年二十,往明珠院礼无量薙发,闻两僧对语欲了生死必须参学,乃矢 志行脚,至终南读《楞严》有感,入长安遍投讲席,所至或代座演论,群相推许。
已而叹曰:“行脚事止于是耶?
”因游湖广,与人论《圆觉》至普眼章“根根尘尘周遍法界无坏无杂”处,忽闻孩提击钟声,不觉失笑曰:原来又复杂其语。
竟下座,觉通体舒泰,不可言喻。
自是不复事义学。
抵九江参竺庵成,复谒龙池微,皆有机缘。
及造佛日,叩具德礼,结制静坐三日,举头见桂树,豁然如井中跃出,从前所见皆冰释矣。
更随普明照,问学三载。
顺治甲午年,三十五始过宝寿,白岩位中符,遂受印可。
寻至湖湘,觅隐深山,值长沙岳麓寺久废,为虎狼所居,人莫敢近。
杖锡深入,就树结茅,唯一行者自随,夜则经行林麓间,虎皆驯伏。
不踰月,禅侣闻风渐至。
岁大旱,为诵佛祷雨,所至甘霖立沛,乡人感之,方谋建寺,而张少师节镇湖湘,蠲訾倡建大雄殿,督抚钜公布金建法堂丈室,门庑庖湢无不备矣,竟成丛席。
中丞三韩周公召南来抚湘,未至长沙,先梦僧于沅芷署中求见,后至山寺,宛如旧识,遂议建藏经阁
后与召南谭论,有心静自凉一语,不合,欲罗致其罪不得,或劝避之,曰:“祸患之来,亦时节因缘,山僧得力处正在于处祸患,处祸患即所以了生死也。
”械系至狱,笞辱随之。
在狱中,每得食必施囚徒之饥者,有逋赎锾,代募金偿之,常劝念佛,以消夙业。
久之得释,乃诛茅天岳云腾寺。
未几,游南岳,住马祖传法院
康熙庚子春,中夜月朗,二虎怒号,若山崩石裂,直至草庐,策杖坐门前,厉声喝之曰:“尔业根未断。
”一虎俯伏,久之钟鸣,二虎一跃而去。
侍者:“慎勿言,恐谓我惑众。
”后往山谷者,多见虎,虎不伤人,人皆知虎为所驯。
辛丑,道出衡阳,访郡守张公,闻城外杀伤二虎,太息曰:“莫是我护山虎也。
”惋惜不已。
次日回寺,有虎于说法堂前大吼数声,闻之,喜曰:“吾护山虎固无恙也。
”然虎若善解人意,每于寺众聚集,新建柱梁,吼声相应,不约而然,屡验无爽。
尝有句云“玲珑茅屋无关设,虎鹿终朝伴作邻”即其事也。
寂,虎亦去。
著有《便麓居》、《剪蔓篇》《滇游集》《岳麓衡书》、《埋云草》及文集语录若干卷。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琼
琼禅师
脱胎便知有佛法。
十八辞亲事佛。
二十二圆顶被佛衣。
石霜学祥庵主。
观鼻端白。
身心清净。
俄有僧自雪岩来。
道钦禅师风范。
即日腰包而𨓏。
岩教单提无字。
师依而行之。
至第四夜。
通身汗流。
清快不可言。
嗣见高峰妙公
始得工夫成片。
后谒蒙山
山问。
参禅到何地。
是毕工处。
不能对。
屡入室下语。
只道欠在。
一日见三祖信心铭。
云归根得旨。
随照失宗。
忽有省。
举似山。
山云。
又剥一层了也。
大都个事。
如剥珠相似。
愈剥愈明净。
剥一剥。
胜他几生功夫也。
虽然。
但下语犹只是欠在。
一日定中。
忽触着欠字。
身心豁然。
彻骨彻髓。
如积雪卒然开霁。
忍俊不住。
跳下禅床擒住。
山云。
我欠少个甚么。
山打三掌。
师礼拜。
山云。
且喜数年一着。
子今日方了。
后住南岳铁山
雪岩烧香。
曰。
师不负我。
实我负师。
盖以离师太早。
今日方见师用处也。
师以出世。
为人非细事。
孤峰草庵
磅礴一世。
故法道不盛。
或云。
师道行。
三韩中峰本公所谓无端。
将戒定慧三学
遍作漫天网子。
向万里鲸涛之东。
拦空一撒。
直得高丽国僧俗二众。
沸腾上下。
奔趋往还。
无极导公
师剃度弟子。
别有传师之状。
短发被额。
顾耸而颐削。
面色如菜。
有普说一篇。
词义剀切。
真末世光明幢。
孤风壁立。
不在古人后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圆光隋末唐初 532 — 630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俗姓朴氏
辰韩新罗人
家世业儒。
年二十五。
杭溟渤北造金陵以究其学。
有陈之世。
号称文章极盛。
故得时从缙绅先生之流。
考正经史。
庄严旻公弟子讲。
一听染神。
回视孔教若秕糠。
然。
乃奏乞入道诏许之。
落发禀具之后。
游历横肆。
研成实涅槃惟谨。
晚脩定业于吴之虎丘山
禅侣云臻。
遂有终焉之志。
或居山下请一出弘演
辞不可勉。
为开导四众。
惬心自尔。
名誉益振海陬。
领表。
负橐相逐隋氏奄有天下兵入扬都
光被虏将加刑戮。
主将遥见火及塔寺。
就视之则缚置塔下初无火也。
异而释其缚。
开皇九年
京师
因举唱摄论众盈座席。
俄而其国之王金氏频上表。
愿于归本国。
诏慰劳遣之。
既至老幼。
欣快如佛下生。
衣服药食并其后宫至营。
不使佐助。
欲以专福也。
入内得乘舆侍以弟子。
贞观四年
疾经七日端坐。
终于所住皇隆寺。
寿九十有九。
丧给羽仪以王礼。
葬于郊外。
弟子圆安嗣其徽猷。
遍揽之馀。
复戾止京寺。
特进萧瑀
奏请住其所。
蓝田之津梁寺。
其述平生尤详云。
释圆光
俗姓朴
本住三韩
卞韩马韩辰韩。
即辰韩新罗人也。
家世海东祖习绵远。
而神器恢廓爱染篇章。
挍猎玄儒讨雠子史。
文华腾翥于韩服。
博赡犹愧于中原。
遂割略亲朋发愤溟渤。
年二十五。
乘舶造于金陵
有陈之世号称文国。
故得咨考先疑询猷了义。
初听庄严旻公弟子讲。
素沾世典谓理穷神。
及闻释宗反同腐芥。
虚寻名教实惧生涯。
乃上启陈主请归道法。
有敕许焉。
既爰初落采即禀具戒。
游历讲肆具尽嘉谋。
领牒微言不谢景。
故得成实涅槃蕴括心府。
三藏数论偏所披寻。
末又投吴之虎丘山
念定相沿无忘觉观。
息心之众云结林泉。
并以综涉四含功流八定明善易拟筒直难亏。
深副夙心遂有终焉之虑。
于即顿绝人事盘游圣踪。
摄想青霄缅谢终古。
时有信士宅居山下。
出讲固辞不许。
苦事邀延。
遂从其志。
创通成论末讲般若。
皆思解俊彻嘉问飞移。
兼糅以绚采织综词义。
听者欣欣会其心府。
从此因循旧章开化成任。
每法轮一动。
辄倾注江湖。
虽是异域通传。
而沐道顿除嫌郤。
故名望横流播于岭表。
披榛负橐而至者相接如鳞。
会隋后御宇威加南国。
历穷其数军入杨都
遂被乱兵将加刑戮。
有大主将望见寺塔火烧。
走赴救之了无火状。
但见在塔前被缚将杀。
既怪其异即解而放之。
斯临危达感如此也。
学通吴越
便欲观化周秦。
开皇九年来游帝宇。
值佛法初会摄论肇兴。
奉佩文言振绩徽绪。
又驰慧解宣誉京皋。
绩业既成道东须继。
本国远闻上启频请。
有敕厚加劳问放归桑梓。
往还累纪老幼相欣。
新罗王金氏。
面申虔敬仰若圣人。
性在虚闲。
情多汎爱。
言常含笑愠结不形。
而笺表启书往还国命。
并出自胸襟。
一隅倾奉皆委以治方。
询之道化。
事异锦衣请同观国。
乘机敷训垂范于今。
年齿既高乘舆入内。
衣服药食并王手自营不许佐助。
用希专福。
其感敬为此类也。
将终之前。
王亲执慰。
嘱累遗法。
兼济民斯为说。
徵祥被于海曲。
以彼建福五十八年。
少觉不悆。
经于七日。
遗诫清切。
端坐终于所住皇隆寺中。
春秋九十有九。
唐贞观四年也。
当终之时。
寺东北虚中音乐满空异香充院。
道俗悲庆知其灵感。
遂葬于郊外。
国给羽仪。
葬具同于王礼。
后有俗人儿胎死者。
彼土谚云。
当于有福人墓埋之。
种胤不绝。
乃私瘗于坟侧。
当日震此胎尸掷于茔外由此不怀。
敬者率崇仰焉。
有弟子圆安
神志机颖性希历览。
慕仰幽求遂北趣九都。
东观不耐又西燕魏。
后展帝京备通方俗。
寻诸经论跨轹大纲。
洞清纤旨晚归心学。
高轨尘。
初住京寺。
以道素有闻。
特进萧瑀
奏请住于蓝田所造津梁寺。
四事供给无替六时矣。
尝叙光云。
本国王染患。
医治不损。
入宫。
别省置。
夜别二时为说深法。
受戒忏悔。
王大信奉。
一时初夜王见光首。
金色晃然有象日轮随身而至。
王后宫女同共睹之。
由是重发胜心。
克留疾所。
不久遂差。
于卞韩马韩之间。
盛通正法。
每岁再讲匠成后学。
䞋施之资并充营寺。
馀惟衣𭽽而已。
释圆光
俗姓薜氏
或云朴。
新罗王京人
年十三落发为僧(续高僧传云入唐刹削)神器恢廓。
惠解超伦。
校涉玄儒。
爱染篇章。
逸想高迈。
厌居情闹。
三十归隐三岐山影不出洞。
有一比丘
来止近地。
作兰若修道。
师夜坐诵念。
有神呼曰。
善哉凡修行者虽众。
无出法师右者。
今彼比丘径修咒术。
但恼汝净念碍我行路。
而无所得。
每当经历。
几发恶心。
请师诱令移去。
若不□住从。
当有患矣。
明旦师往告彼僧曰。
可移居逃害。
不然将有不利。
对曰。
至行魔之所妨。
何忧妖鬼言乎。
是夕其神来讯。
彼答。
师恐其怒也。
谬曰未委耳。
何敢不听。
神曰吾己俱知其情。
且可默住而见之。
至夜声动如雷。
黎明往视之。
有山颓于兰若压焉。
神来證曰。
吾生几千年。
威变最壮。
此何足怪。
因谕曰。
今师虽有自利。
而阙利他。
何不入中朝得法波及后徒。
师曰。
学道于中华固所愿也。
海陆迥阻。
不能自达。
于是神祥诱西游之事。
乃以真平王十二年春三月
遂入陈游历讲肆。
领牒微言。
传禀成实。
涅槃。
三藏数论。
便投吴之虎丘
摄想青霄。
因信士请。
遂讲成实。
企仰请益。
相接如鳞。
会隋兵入杨都
主将望见塔火。
将救之。
秖见师被缚在塔前。
若无告状。
异而释之。
开皇间摄论肇兴。
奉佩文言。
宣誉京皋。
绩业既精。
道东须继。
本朝上启。
有敕放还。
平二十二年庚申
随朝聘使奈麻诸父大舍横川还国
俄见海中异人出拜请曰。
愿师为我创寺常讲真诠。
令弟子得胜报也。
师颔之。
师往来累稔。
老幼相忻。
王亦面申虔敬。
仰若能仁。
遂到三岐山旧居。
午夜彼神来问往返如何。
谢曰。
赖尔恩护凡百适愿。
神曰。
吾固不离扶拥。
且师与海龙结创寺约。
其龙今亦偕来。
师问之曰。
何处为可。
神曰。
于彼云门小当有群鹊啄地。
即其处也。
诘朝师与神龙偕归。
果见其地。
即崛地有石塔存焉。
便创伽蓝。
额曰云门而住之。
神又不舍冥卫。
一日神报曰。
吾大期不久。
愿受菩萨戒。
为长往之资。
师乃授讫。
因结世世相度之誓。
又谓曰神之形可得见乎。
曰。
师可迟明望东方。
有大臂贯云接天。
神曰。
师见予臂乎。
虽有此神。
未免无常。
当于某日死于某地。
请来诀别。
师趁期往见。
一秃黑狸吱吱而毙。
即其神也。
西海龙女常随听讲。
适有大旱。
师曰汝幸雨境内。
对曰。
上帝不许。
我若谩雨。
必获罪于天。
无所祷也。
师曰。
吾力能免矣。
俄而南山朝隮。
崇朝而雨。
时天雷震即欲罚之。
龙告急。
师匿龙于讲床下讲经。
天使来告曰。
予受上帝命师为逋逃者。
主萃不得成命奈何。
师指庭中梨木曰。
彼变为此树。
汝当击之。
遂震而去。
龙乃出谢礼。
以其木代已受罚。
引手抚之。
其树即苏。
平王三十年
王患句高丽屡侵封疆。
欲请隋兵以征敌国。
命师修乞师表。
师曰。
求自存而灭他。
沙门之行也。
然贫道在大王之土地。
费大王之衣食。
敢不唯命是从。
乃述以闻。
师性虚闲。
情多汎爱。
言常含笑
愠结不形。
为笺表启书。
并出自胸襟。
举国倾奉。
委以治方。
乘机敷化。
垂范后代。
三十五年皇龙寺设百座会。
邀集福田讲经。
师为上首。
常侨居加悉寺讲演真诠。
沙梁部。
贵山。
帚顶。
诣门抠衣告曰。
俗士颛蒙无所知识。
愿赐一言。
为终身之诫。
师曰有菩萨戒。
其别有十。
若等为人臣子。
恐不能行。
今有世俗五戒。
一曰事君以忠。
二曰奉亲以孝。
三曰交友以信。
四曰临战不退。
五曰杀生有择。
若等行之无忽。
贵山曰。
他则既受命矣。
但不晓杀生有择。
师曰。
春夏月及六斋日不杀。
是择时也。
不杀使畜。
谓牛马鸡犬。
不杀细物。
谓肉不足一脔。
是择物也。
过此虽□所□。
但不求多杀。
此可谓世俗之善戒。
贵山等守而勿堕。
后国王染患。
医治不□。
请师说法。
入宫安置。
或讲或说。
王诚心信奉。
初夜见师首领
金色如日轮。
宫人共睹。
王疾立效。
法腊既高。
乘舆入内。
衣服药石。
并是王手自营用希专福。
衬施之资舍充营寺。
惟馀衣钵以此盛宣正法。
诱掖道俗。
将终之际。
王亲执慰。
嘱累遗法兼济斯民。
为说徵详。
建福五十八年。
不豫经七日。
遗诫清切。
端坐终于所住。
皇隆寺东北虚中音乐盈空。
异香充院。
合国悲庆。
葬具羽仪同于王礼。
春秋九十九。
贞观四年也。
后有儿胎死者。
闻谚传埋于有德人墓侧。
子孙不绝。
乃私瘗之。
即日震。
胎尸掷于茔外。
三岐山浮屠至今存焉。
姓朴
本住三韩
秦韩辰韩马韩。
即辰韩新罗人也。
家世海东。
而神器恢廓。
校猎玄儒。
讨雠子史。
年二十五。
乘舶造于金陵
及闻释宗。
乃上启陈主。
请归道法。
有敕许焉。
既爰落䰂。
即禀具戒。
游历讲肆。
得成实涅槃。
蕴括心府。
三藏数论。
遍所披寻。
末又投吴之虎丘山
息心之众。
云结林泉。
并综涉四含。
功流八定。
深副夙心。
遂有终焉之虑。
于即顿绝人事。
槃游圣踪。
时有信士。
宅居山下。
出讲。
创通成论。
未讲般若。
皆思解俊彻。
听者欣欣会其心府。
名望横流。
播于岭表。
披榛负橐而至者。
相接如鳞。
会隋后御宸。
威加南国。
遂被乱兵。
将加刑戮。
有大主将
望见寺塔火烧。
走赴救之。
了无火状。
但见在塔前。
被缚将杀。
既怪其异。
即解而放之。
学通吴越
使欲观化周秦。
开皇九年。
来游帝宇。
值佛法初会。
摄论肇兴。
奉佩大言。
振续徽绪。
本国远闻。
上启频请。
有敕厚加劳问。
放归桑梓。
往还累纪。
老幼相欣。
新罗王金氏。
面申虔敬。
仰若圣人。
年齿既高。
乘舆入内。
衣服药食。
王后自营。
不许佐助。
用希专福。
将终之前。
王亲执慰。
嘱累遗法。
兼济民斯。
为说徵祥。
被于海曲。
以彼建福五十八年。
少觉不愈。
经于七日。
遗诫清切。
端坐终于所住皇隆寺中。
春秋九十有九。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元表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高丽人
天宝中
西游中国。
且将往天竺巡礼圣迹。
遇心王菩萨语以支提山即天冠菩萨所住处。
于是顶戴华严经八十卷。
南造闽越而居是山。
异日是山猛兽毒虫鬼魅充斥。
非人所居地。
尝有僧宿且见其身乃在山麓十数里外盖神明掷置之也。
会昌废教。
以花榈木。
函其经。
而藏之石室。
大中初
保福慧评禅师知之。
乃率诸信士。
迎出于甘露都尉院。
其纸墨如新云。
释元表
三韩人也。
天宝中来游华土。
仍往西域瞻礼圣迹。
遇心王菩萨指示支提山灵府。
遂负华严经八十卷。
寻访霍童礼天冠菩萨。
至支提石室而宅焉。
先是此山不容人居。
居之必多霆震猛兽毒虫。
不然鬼魅惑乱于人。
曾有未得道僧。
辄居一宿为山神驱斥。
明旦止见身投山下数里间。
赍经栖泊涧饮木食。
后不知出处之踪矣。
于时属会昌搜毁。
将经。
以华榈木函盛深藏石室中。
宣宗大中元年丙寅
保福慧评禅师素闻往事。
躬率信士迎出甘露都尉院。
其纸墨如新缮写。
今贮在福州僧寺焉。
会稽释全清
越人也。
耰耘戒地芬然杜若
于密藏禁咒法也能劾鬼神。
时有市侩王家之妇患邪气。
言语狂倒或啼或笑。
如是数岁。
治之。
乃缚草人长尺馀。
衣以五䌽置之于坛。
咒禁之良久。
妇言乞命。
遂志之曰。
顷岁春日禹祠前相附耳。
如师不见杀即放之远去。
乃取一瓿以鞭驱刍灵入其中。
而呦呦有声。
缄器口以六乙泥朱书符印之瘗于桑林之下。
戒家人无动之。
妇人病差。
经五载后值刘汉宏董昌隔江相持越城陷人。
谓此为窖藏掘打瓿破见一鸦闯然飞出。
立于桑杪而作人语曰。
今得日光矣。
清公已卒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慧琳中唐 737 — 82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7—820 【介绍】: 唐僧。
疏勒国人俗姓裴
京师西明寺
始事不空三藏
通内外学,尤精训诂,引用各类字书,参合佛意,详察是非,撰成《大藏音义》一百卷,即《一切经音义》,亦称《慧琳音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疏勒国人也。
冒姓裴氏。
始事不空三藏
为室洒。
印度声明。
支那训诂。
靡不精究。
尝谓翻梵成华。
华简而梵细。
则意遗。
细则语衍。
然而俾其意不至遗。
语不至衍。
非夫淹该博综。
易足臻尔。
于是引用字林字统声类三苍切韵玉篇。
诸经杂史。
参合之。
撰大藏音义。
贞元四年
元和五载
成一百卷。
置其本于西明大藏。
使京邑传写。
十五年庚子卒。
寿八十七。
释慧琳
姓裴氏
疏勒国人也。
始事不空三藏为室洒。
内持密藏外究儒流。
印度声明支那诂训靡不精奥。
尝谓翻梵成华。
华皆典故。
典故则西乾细语也。
遂引用字林字统声类三苍切韵玉篇诸经杂史。
参合佛意详察是非。
撰成大藏音义一百卷。
贞元四年元和五载方得绝笔。
贮其本于西明藏中。
京邑之间一皆宗仰。
元和十五年庚子卒于所住。
春秋八十四矣。
大中五年有奏请入藏流行。
近以海中高丽国三韩夷族偏尚释门。
周显德中遣使赍金。
入浙中求慧琳经音义。
时无此本故有阙如。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元长元 1284 — 1357年6月14日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僧。
萧山人俗姓董
世宗儒。
年十九,出家于杭州灵芝寺。
嗣中峰。
隐居伏龙。
临终说偈,投笔而逝,谥佛慧园鉴禅师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无明千岩萧山董氏子隐天龙山东庵复渡江至义乌伏龙山依大树结茅而止焉
元长
字无明
一号千岩
萧山董氏子。
七岁经书过目成诵。
出入蹈炬循彟。
有若成人。
年既
从授经师
学法华经。
指义而问。
师弗能答。
受具戒于灵芝寺
会行丞相府
饭僧。
师随众入。
中峰本公在座。
见师即呼。
问曰。
汝日用何如。
对曰。
唯念佛尔。
公曰。
佛今何在。
师方儗议。
公厉声喝之。
师遂作礼求指示。
公以无字授之。
遂缚禅于灵隐山中。
后又随顺世缘。
将十载矣。
一旦喟然叹曰。
生平志气。
充塞乾坤。
乃今作瓮中醯鸡耶。
即复入灵隐山危坐。
胁不沾席者三年。
因往望亭
闻雀声有省。
亟见本公
公复斥之。
师愤然来归夜将寂。
忽鼠翻食猫之器。
堕地有声。
大悟如蝉蜕。
污浊之中。
浮游玄间。
上天下地。
一时清朗。
被衣待旦。
复往质于公。
公问曰。
赶州何故云无。
对曰。
鼠餐猫饭。
公曰。
未也。
对曰。
饭器破矣。
公曰。
破后云何。
对曰。
筑碎方甓。
公乃微笑。
祝令护持。
时节若至。
其理自彰
师既受付嘱。
乃隐天龙之东庵
耽悦禅味。
不与外缘。
有二𧉮。
日来环绕座下。
师为说皈戒。
𧉮矫首低昂。
作拜势而去。
自是声光日显。
笑隐方主中竺。
力荐起之。
丞相脱欢
亦遣使迫师出世。
皆不听。
无何诸山。
争相劝请师度。
不为时所容。
杖锡踰涛江而东。
乌伤伏龙山
誓曰。
山若有水。
吾将止焉。
俄山泉溢出。
作白乳色。
师遂依大树以居。
泰定丁卯冬十月也。
久之。
乡民翕然宗之。
邑大姓二楼君。
为之创因旧号建大伽蓝。
重楼杰阁。
端门广术。
辉映林谷。
内而齐鲁燕赵秦陇闽蜀。
外而日本三韩八番罗甸交趾琉球
莫不奔赴膜拜。
咨决心学。
至有求道之切。
断臂师前。
以见志者。
朝廷三遣重臣。
降名香以宠嘉之。
江淮雄藩。
若宣让王。
则下令加护其教。
镇南
则亲书寺额。
僧伽黎衣。
及师号。
帝师亦再降旨。
俾势家无有所侵陵。
锡大禅师之号。
资政院。
又为启于东朝
命朝臣制师号。
并金襕法衣。
以赐焉。
师疏眉秀目。
丰颐美髯。
才思英发。
顷刻千偈。
包含无量妙义。
得其片言。
皆珍惜宝护惟谨。
论者谓。
师践履真实。
谈辨迅利。
或无愧于智觉云。
至正丁酉
师年七十有四。
示微疾。
会众书偈云。
平生饶舌。
今日败阙。
一句轰天。
正法眼灭。
遂投笔而逝。
弟子辈。
用陶器函盖。
奉全身瘗于青松庵。
宋文宪铭之。
其序曰。
初往伏龙山见师。
师吐言如奔雷。
方尚气颇欲屈之。
相与诘难数千言。
不契而退。
越二年。
又往见焉。
师问曰。
闻君阅尽一大藏教。
有诸。
曰。
然。
曰耳阅乎。
抑目观也。
曰。
亦目观尔。
曰。
使目之能观者。
君谓谁耶。
扬眉向之。
于是相视一笑。
自是厥后。
知师之道。
超出有无。
实非凡情之可窥测。
因缔为方外交。
三十年
其激扬义谛。
往来尺牍之在箧衍者。
墨尚湿也。
虽缠于世相。
不能有所證入。
而相知最深。
铭。
为而孰宜。
其为名贤追慕之如此。
千岩禅师
讳元长
萧山董氏子也。
出天目中峰本和尚之门。
开化乌伤伏龙山圣寿寺
其接物利人。
灼类于
当元季时。
其著我田衣者。
无不藉赖。
朝廷褒重。
而高其声价。
公居伏龙。
惟力田博饭而已。
王三锡徽号。
公终身不署焉。
于是。
识者以狂澜砥柱而称公。
公性英敏。
初弃家。
问戒于灵芝律主。
中峰本和尚
寓杭城云居兰若。
会赴丞相府斋。
公得拜见于斋筵。
曰。
上人是何法讳。
对曰。
元长
曰。
日逐何所用心。
公乃再拜请益。
本以狗子无佛性示之。
公即庐北高峰顶。
琢磨己躬。
屡走见
惟叱之无他语。
灵隐雪庭傅禅师
记室
以款公。
公来往云居灵隐
荏苒法缘。
十载不发。
乃私叹曰。
饥虎望几上之肉。
宁自甘耶。
遂禁足峰顶。
闻雀声有省。
急走质
公呈所以。
又被叱。
愤归据关枯坐。
简点所省处。
竟不可得。
徘徊中夜。
或行或立。
忽鼠翻猫器。
堕地有声。
乃彻见本公相为处。
即弃庐归本。
云。
赵州何故言无。
对曰。
鼠食猫饭。
曰。
未也。
对曰。
饭器破矣。
曰。
破后如何。
对曰。
筑碎方甓。
曰。
善哉。
此事非细。
承当者须是其人。
于是。
公服勤一十三载。
别隐天龙东庵
垢衣粝食无剩语。
人或鄙之。
石溪空禅师
大建松云阁。
绘三教圣贤影相。
并藏其书。
以资三教学者流览。
徵文于当世铭之。
无敢命笔者。
空素知公。
乃邀游松云。
叙其所以。
公弗少辞逊。
文成四百五十言。
自书其壁。
是时松云阁閒士多属名家子弟。
读之大惊服。
于是。
冠盖博学者。
争游东庵
有传其文至中天竺。
笑隐禅师曰。
中峰有子如此。
临济宗风何虑哉。
即言于行省丞相
以名刹起之。
而公已去东庵矣。
其松云文曰。
见到说到行到。
犹是到到。
未是不到到。
虽是不到到。
未是不到不到。
何也。
世尊四十九年。
噇了现成閒饭。
簸者两片皮。
说是说非。
说长说短。
说出许多閒言语满世间。
狼狼藉藉。
末后知非。
无著惭惶处。
始从鹿野苑
终至跋提河。
我于二中间。
未曾说一字。
败也败也。
老子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名亦言也。
既非常名。
言之何用。
死也死也。
孔子
乱之所由生。
言语以为阶。
乃欲无言。
谓天何言。
露也露也。
你看他者三个汉。
如向一片净洁地上。
攃屎攃尿了。
有底将灰土盖却。
有底将粪箕笤帚扫却。
有底将水洗却。
任你如何。
只是臭气还在。
引得许多蝇蚋蚤䖟蝼蚁蚤虱之类。
竞来咂啖。
各成窠窟。
头出头没。
脱离无由。
秦坑之。
永平火之。
三武灭之。
愈炽愈盛。
云门杀之。
德山骂之。
临济喝之。
弥高弥大。
树绕藤缠。
至今无个合杀。
石溪本空禅师
奋巨灵劈太华之手。
用芥子纳须弥之机。
建一阁。
扁曰松云。
绘佛祖三教圣贤诸师形像于松云之上。
及取三教之书。
悉藏松云之中。
无彼此之分。
绝人我等见真显圆融广大法门耳。
或谓辨魔拣异。
宗门眼目。
秤斤定两。
向上钳锤。
岂可雷同。
事须甄别。
曰会么。
瓶盘钗钏一金。
毒药醍醐一味。
其人不觉手舞足蹈。
而歌曰。
松云万朵兮。
溪山盘盘。
风一曲兮。
溪月团团。
冰崖笋出。
炎天雪寒。
眼睛只在眉毛上。
分付渠侬仔细看。
乌伤伏龙山
古有圣寿寺
废久。
公乃登伏龙。
喜其涌泉如乳。
奇峰争秀。
就故址棘丛中。
而卓锡焉。
次日。
乡民集者数百人。
俱言。
昨夜梦乘云圣僧至伏龙。
及见公。
与所梦无异。
遂共开荒。
为搆草庐。
久之崇成大厦。
禅者接踵而问道。
三十载如一日。
尝示禅者曰。
当台明镜。
鉴在何人。
露刃吹毛。
逢他敌者。
从上的的相承以来。
无有不因者。
心肝五脏也同。
眉毛鼻孔也同。
眼睛舌头也同。
三百六十骨节也同。
八万四千毫窍也同。
一处同处处同。
只有些子不同。
诸人还简点得出么。
阿呵呵。
纵饶沧海变。
终不与君通。
士大夫闻其风。
而开发者甚众。
镇南王亦慕之。
则锡号普应妙智弘辨禅师
帝师又加圆鉴大元济禅师
东朝又赐金襕。
并加师号。
曰佛慧圆明广照无边普利。
其隆典虽经叠下。
于题咏扁额中。
并无其制号也。
晚年钵鐼自涤。
衣衾自补。
侍僧屡窃为之。
公屡不悦。
至正丁酉六月
示微疾。
更衣集众。
书偈曰。
平生饶舌。
今日败缺。
一句轰天。
正法眼灭。
掷笔而逝。
世年七十四。
坐五十六
宋公濂。
久参伏龙。
乃述其道行以立石。
赞曰。
却名易忘名难。
贞节易忘节难。
盖名节亦虚器也。
长公入山。
惟恐不深。
重开伏龙。
一住三十载。
王公褒赠叠至。
公恬若不知。
至其生平说法。
劳劳玉齿。
如怒狮抉圆石于千仞之冈。
莫之能禦。
呜呼。
克嗣天目。
以骏发临济于一时者。
微公其谁与。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二
释元长字无明一号千岩
姓董氏萧山人也。
父九鼎,母何氏。
晚岁生子,鞠育为艰。
姒妇谢氏,养为己子。
七岁即就外傅,诸书经目成诵,出入蹈规循矱,有若成人。
其父喜曰:“吾家世诗书,是子当以文行亢吾宗。
有从父曰:“昙芳学佛于富阳法门院,羡聪颖,欲乞为徒。
”谢氏弗许。
未几,遘疾甚革。
谢氏祷于大士曰:“佛幸我慈,是子弗死,令服洒扫役终身。
”祷已汗下而愈,遂使从昙芳游。
时年十七,益求良师友,摩切九流百家之言,已而曰:“此非出世法也。
”复从授经师学《法华经》至药王品,问曰:“药王既然二臂,何为复见本身?
”授经师异之。
年十九,薙发受戒具,走武林,习律于灵芝寺律师问曰:“八法往来,片无乖角,何谓也?
曰:“胡不闻第九法乎?
律师曰:“问律而答以禅,真大乘法器也。
”会行丞相府饭僧,随众入,智觉本公亦在座,遥见,呼而语之:“汝日用何如?
曰:“惟念佛尔。
曰:“佛今何在?
”长方拟议,厉声叱之。
遂作礼,求示法要,本以狗子无佛性语授之。
既而缚禅灵隐山中,雪庭召掌记室
下笔成章,见者叹服。
俄归法门,随顺世缘,殆将十载。
一旦,忽喟然叹曰:“生平志气,充塞乾坤,乃今作瓮里醯鸡耶。
”复造灵隐,跏趺危坐,胁不沾席者三年。
因往望亭,闻鹊声有省,亟见,具陈悟因。
复斥之,愤然而归。
夜将寂,忽闻鼠翻食猫器,堕地有声,恍然开悟,觉跃数丈,如蝉蜕污浊之中,而浮游尘埃之外,苍苍两间,一时清朗,披衣待旦,往质于
问曰:“赵州何故云无?
”曰:“鼠餐猫饭。
曰:“未也。
”曰:“饭器破矣。
”曰:“破后云何?
曰:“筑碎方甓。
乃微笑,祝曰:“善自护持,时节若至,其理自彰
”盖少林之道,十传至慧照,而别为一宗,设三玄门,演畅宗乘,权实兼行,照用双至,四方从者雷动海涌。
逮乎宋季,其道寖微,惠朗钦公起而任之,竖大法幢,屹然为东南之望。
本公深造阃奥,以大辩才通博无碍,慈泽普滋,遍一切处。
既受付属,遂为入室弟子,已而隐于天龙东庵,耽悦禅味,不与外缘。
时见二蛇,环绕座下。
为说三皈五戒,蛇矫首低昂,若拜伏状,相率而去。
自是声光日显,笑隐诉方主中天竺,力荐起之。
江浙行省丞相脱欢公,时领宣政院事,亦遣使迫之出世,皆不听。
居亡何,名山争相劝请。
长度不为时所容,与弟子希升杖锡踰涛江,而东至乌伤伏龙山,见山形如青莲花,乃卓锡岩际,誓曰:“山若有水,吾将止焉。
”俄而山泉溢出,遂依大树以居。
时元泰定丁卯冬十月也。
伏龙山有禅寺曰“圣寿”,其废已久,当入山时,乡民闻有异僧来游,相率造访,见其晏坐不动,各持食饮之物献之
邑中大姓楼君如浚一得,各为伐木,构精庐延长居之。
遂因旧号建大伽蓝,重廔杰阁,端门广术,辉映林谷。
由是声称翕然,洋溢中外,、鲁、燕、赵、、陇、闽、蜀之士,与夫日本三韩、八番、罗甸交趾琉球之人,莫不奔走胪拜,咨决心学,留者恒数千指。
至有求道之切,断臂于前以见志者。
则随其根性而为说法,譬如时雨春风,吹嘘霢霂,乔木细草,各怀沾润,欣欣向荣。
王公大臣,倾向之笃,如仰日月。
朝廷三遣重臣,降名香以宠异之。
江淮雄藩,若宣让王、镇南,或下令加护其教,或亲书寺额,制僧伽黎衣,奉以“普应妙智弘辩”之号。
帝都亦再降旨,更号曰“佛慧圆鉴大元济大禅师”。
资政院又为启于东朝,更崇号曰“佛慧圆明广照无边普利”,并金襕法衣赐焉。
至正丁酉夏六月十四日示微疾,索浴更衣,会众书偈云:“平生饶舌,今日败阙。
一句轰天,正法眼灭。
”投笔而逝,春秋七十四,夏五十六。
弟子德亨、德馨,以陶器函其身,瘗于青松庵。
疏眉秀目,丰颐美髯,才思英发,超越丑夷,顷刻千偈,包含无量妙义,得其片言,皆珍袭宝护唯谨。
著有语录若干卷,《和智觉拟寒山诗》若干首,皆梓行于丛林。
宋文宪公濂,与交垂三十年,平昔激扬义谛,无微不入,感其道谊,为述厥事迹,铭其塔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辛旽元末明初 ? — 1371
辛旽(初名遍照。
玉川寺婢之子以母贱。
不齿于其徒) 恭悯王
尝梦人拔剑刺己。
有僧救得免。
王志之。
金元命以遍照。
见其貌。
惟肖。
王大异之。
与语颇辩给。
自谓得道。
王大悦
屡召入内。
李承庆见之曰。
乱国家者。
必此髡也。
郑之云亦以为妖人。
欲杀之。
王密令避之。
二人既死。
乃长发为头陀。
名辛旽
复来谒。
始入内用事。
称为师傅。
咨访国政。
言无不从。
人多附之。
士大夫之妻妾。
以为神僧。
听法求法而至。
辄私焉(丽史提纲)。
右正言李存吾曰。
妖物误国。
不可不去。
遂上疏曰。
辛旽常骑马出入红门
与殿下并据胡床
其在家寄相拜庭下。
皆坐待之。
虽崔元金仁俊。
亦未有如此云云。
主大怒。
命焚其疏。
存吾面责之。
辛旽与王对床。
存吾叱之曰。
老僧何得无礼。
惶骇不觉下床。
王愈怒。
下巡军狱鞠之。
贬为长沙监务。
王纳王氏安氏为妃。
一日内宴。
二妃侍立。
辛旽谓王曰。
二妃年少。
圣体不已劳乎。
其褒慢无礼类此。
玄风人郭仪
每过俗节。
备酒馔往灵山
父坟。
不相识。
闻之惊喜。
召拜正言(并丽史)。
以遍照。
为守正履顺论道燮理保世功臣壁上三韩三重大匡领都佥议使司判监察司事鹫城府院君提调僧录司事兼判书云观事。
始称姓辛。
改名旽
初王在位日久。
宰相多不称意。
尝以为世臣大族。
亲党根连。
互为掩蔽。
草野新进。
矫情饰行。
以取名望。
及其贵显。
自耻门地卑寒。
连姻大族。
尽弃其初儒生。
儒而少刚。
又有门生座主
同年之号。
党比徇情。
三者不足用也。
思情离世独立之人。
以革因循之弊者久矣。
及见吨。
以为得道寡欲。
且出于贱微。
更无亲比。
任之大事。
则必径行。
而无所顾籍。
故拔于髡缁
授以国政而不疑也。
王请屈行以救世事。
阳不肯。
以坚王意。
王强之。
曰。
尝闻国王大臣
多信谗间。
慎无如此。
乃可福利世间也。
王乃手写盟辞曰。
师救我。
我救师。
死生以之。
无感人言。
佛天證明。
于是与议国政。
用事三旬。
罢逐亲勋名望家宰台谏。
皆出其口。
领都佥议久虚其位。
至是自领之。
始出禁中。
寓奇显家百官诣门议事。
以辰巳圣人出之谶。
昌言曰。
所谓圣人岂非我欤。
初显后妻寡居。
为僧得通。
后乃归显。
贵。
主显家又通。
以显妻主中馈。
贪淫日甚。
货赂辐凑。
居家饮酒啖肉。
恣意声色。
谒王则清谈。
龁菜果茗饮。
幸演福守。
大设文殊会中。
佛殿结䌽帛。
为须弥山。
环山燃烛。
大如程。
高丈馀。
夜明如昼。
丝花彩凤。
炫耀人目。
币用䌽帛十六束。
选僧三百。
绕须弥山作法。
梵呗震天。
执事者无虑八千人。
王与辛旽坐须弥山东。
两府礼佛。
白王曰。
善男女愿从上结文殊胜因。
请许诸妇女上殿听法。
于是士女杂还。
寡妇至有为冶容者。
及至饭僧。
王手擎金炉。
遂僧行香。
略无倦容。
以饼果散于妇女。
咸喜曰。
佥议乃文殊后身也。
士女饫珍羞或弃地。
一会所费至钜万。
王命忽赤忠勇卫二百五十人。
昼夜卫
是日。
暴风终日。
黄尘涨天。
会凡七日。
而暴风三日。
大霜三日。
命起楼于宫门东。
大陈百戏。
击毬以观之。
辛旽骑马至都评议司幕前。
宰相皆起立拱手。
马而与语。
服饰一如王。
见者不能辨。
愤其无礼。
以僧千禧为国师
禅显为王师。
二僧皆所善者也。
王九拜。
禅显立受。
百官朝服就班。
独戎服立殿上。
每王一拜。
辄啧啧称叹。
私语宦者曰。
主上礼容。
天下稀有。
其阴媚取宠如此。
史官尹绍宗在傍。
顾谓曰。
无忘国书事。
吾将取观之。
初禅显之未封也。
绍宗族僧夫目谓绍宗曰。
之贪暴。
犬豕不若。
必误国家。
禅显附之。
吾不忍见。
遂逃入山。
元使乞彻至问曰。
闻尔国有权王。
何在。
时中国谓吨为权王故云。
王步行辛吨家。
置酒落成。
初吨在奇显家。
奉先寺松冈出入王宫。
冈西南隙地。
白王曰。
幸此就构小房。
则庶便老仆进退。
王许之。
分其党督役。
不日而成。
又于止园作别室。
重门深幽。
明窗净几。
焚香独坐。
萧然若无欲者。
许奇显妻及二婢出入。
凡陷罪者。
求官者。
必遣妻妾。
先赂显妻内谒。
显妻出谓曰。
别室甚狭。
不可著表衣。
又不可率从者以入。
其妻妾去表衣。
以短衫赉贿货独入。
具陈所欲。
独与相对。
丑声流闻。
显与妻事
朝夕不离侧。
若老奴婢然。
知都佥议吴仁泽。
与前侍中庆千兴。
前评理睦仁吉。
三司右使安遇庆。
三司右使金元命。
副使赵希古。
开城李珣
评理韩辉鹰扬上护军赵璘
上护军顺。
议曰。
辛旽邪佞阴狡。
好谗毁人。
斥逐勋旧。
杀戮无辜。
党与日盛。
道诜记有非僧非俗乱政亡国之语。
必是此人。
将为国家大患。
宜白王早除之。
判书辛贵。
闻以告
入告于王曰。
山水间一袖者也。
上勤令至此。
不敢违命。
思欲去汗恶用贤良。
使三韩百姓粗得平安。
然后将一衣钵。
还向山林。
今国人将杀
愿上哀矜。
上惊问之。
俱以贵语对。
乃命系仁泽等巡军鞠之。
杖流仁泽希古千兴元命遇庆仁吉于南裔。
没为官奴。
籍其家。
又流于外。
后仁泽闻必欲杀己。
乃逃。
系仁泽妻子于巡军。
又以判司仆寺事玉天
尝养仁泽小子。
疑与仁泽同谋。
痛行栲椋。
辛死狱中。
获仁泽杖烽卒。
初以僧行。
见信于王。
既纳金女。
又蓄妾无算。
卿大夫妻貌美者。
招私之。
凡在朝者。
恩畏威。
争献臧获宝器。
王犹以不受禄。
不近色。
不置田园。
信重之。
恣行威福。
恩雠必复。
世家大族诛杀殆尽。
人视若虎狼。
至使仕者夜直其第。
论资授官。
出则侍中以下拥前后。
道路为之填塞。
市不开货。
崔思远为腹心。
李春金兰为羽翼。
党与满朝。
王亦有不自安之意。
称领相而不敢官。
自知鸱张大甚。
恐王忌之。
遂谋不轨。
及王谒宪景二陵。
分遣其党。
设伏道傍。
约行大事。
及王还宫。
谓其党曰。
何不如约。
其党曰。
见上仪卫甚盛。
不忍犯也。
怒且骂曰。
尔辈诚怯懦不用者也。
自是日夜聚谋。
更刻日举事。
门客选部议郎李韧。
备知凶谋。
阴籍记之。
事迫乃匿姓名。
称为寒林居士
为书夜投宰相金续命第。
即微服亡去。
续命以其书闻王。
命巡卫府收捕党。
显思远郑[采-木+电]汉陈𠃔俭奇仲脩韩乙松高仁[咒-几+尤]鞠之。
王始疑韧诬搆。
不之信。
及讯其党皆服。
遂诛党与。
王叹曰。
益齐尝言。
非端人。
必贻后患。
先见之明。
不可及已。
臣等按人君之为国。
莫先于堲谗远佞而已。
之将不利于宗社。
有耳目者所共见知。
郑世云李承庆尝杀欲之。
王劝使潜避。
李齐贤李仁复韩脩亦言非端人。
王独迷而不悟。
听之不察。
用之勿疑。
任之益专。
信谗贼而养寇盗。
后虽噬脐得乎。
多见其王之惑也。
两府台谏理部上书曰。
大逆天下万世之所不容。
辛旽本一微僧。
滥遇上知。
位极人臣。
而进退百官。
颐指气使。
视其附己与否。
而予夺之。
广植𠒋徒。
觊觎非分。
幸赖祖宗之灵。
殿下先见之明。
阴谋发觉。
乃用宽典。
止于流放。
三韩缺望。
之党与。
岂惟思远显等七人而已。
伏望殿下断以大义。
极刑。
籍没家产。
并夷其党。
以快众心。
王从之
大司成林扑判事金斗。
于水原。
初王与春富等同盟。
至是授扑盟书。
使示数曰。
迩尝谓。
近妇女。
所以道引养气。
非敢私之。
今闻至生儿息。
是在盟书者欤。
城中甲第至七。
是在盟书者欤。
如是者数事。
数罪讫可焚此书。
朴至水原。
使人诈报宣召。
喜曰。
今日召还。
益为阿只我也。
阿只方言小儿之称。
当刑。
束手乞哀于朴曰。
愿公见阿只活我。
乃诛之支解。
以徇枭首京城
性畏畎犬。
恶射猎。
且纵淫。
常杀乌鸡白马。
以助阳道。
时人谓为老狐精。
高丽有国。
将五百年。
天之眷顾已怠。
既生庸暗悖戾之恭悯
又生奸轨𠒋逆之辛旽
王本信佛。
为之谈空以谀之。
王梦既惑。
为之矫饰以媚之。
既得志。
固宠弄权。
蔑上下之分。
毁君臣之体。
服御卫。
一如其君。
公卿大夫皆出其门。
党与既众。
潜图不轨。
天下古今之大要覆载所不容也。
何人哉。
其罪逆如是其极。
而天不速罚殛之。
以至今日。
亦何理哉。
天若眷佑高丽
扶持而全安之。
则虽有此之奸逆。
而郑世云得以杀之。
李存吾得以黜之。
李齐贤得以斥之。
将何以售其奸哉。
惟其有是
而有是恭悯也。
之子孙。
恭悯之宗社。
恭悯卒为亡国之主。
呜呼仁爱人君者天心也。
而靡常难谌者亦天命也。
天之于高丽
非不眷眷唇。
恭悯曾不敬天怒天渝自绝于天。
此天命之所以靡常而有时乎难谌也。
何独诿诸数乎。
后之为人君者。
可不知骏命之不易。
恭悯为殷鉴也哉(并通鉴)。
辛旽秉国政。
显家通其妻。
闻士大夫妻妾有姿色者。
以微谴囚其夫。
令传报其家。
若主妇诉其冤。
则可免。
其妇即就家入中门。
去其婢仆。
独坐书堂。
随意纵淫。
因放其夫(丛话)。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